「唯有深刻耕耘過的,才能以臨在傳遞心法、以語言碰觸心靈、以眼神傳達溫度、以生命影響生命…」對我來說,這三天的培訓,盈君老師正示現了這樣深刻的功力,在諮商的領域。而這段註解,不只是描寫這三天我讀到看到感受到的盈君老師,也是未來我給自己的期許,成為藝術應用引導師的期許。

從報名培訓班的那刻開始,我們的學習就啟動了。精心規劃的第一步驟課前作業:OH圖卡完全使用手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的書籍,引領我進入與生命對話的領域、發現各種生命療癒的可能性,我深深著迷於研讀這兩本書,心中肯認自己踏進了對的課程,這兩本課前閱讀,像是導覽員,先帶我們初步領略諮商的魔法與迷人之處。

而指定的兩本課程教科書:「 諮商技巧訓練手冊」、「 建構解決之道的會談」,則像是資訊豐富的地圖,詳載了諮詢師如何在各種生命版本的大海中,找到羅盤星辰的線索,使生命之舟找到自己前往的方向。但地圖,終究是死的,需要有人讓我們知道如何活用它。在三天課程中,在盈君老師親自示範的個案帶領中,這份地圖被活化了,書中的諮商技巧生動地被交織使用於對話之間,當個案解開糾結之時,我也跟著解惑,原來,書中的技巧是這樣被活用的啊!

在老師的示範之外,學員針對個案示範的發問與討論,引出了老師不少的心法傳授,這又是另一個精彩的篇章學習!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在第一天下午的課程,那原本應該要昏昏沉沉的午後,我卻因著老師一句問話而全神貫注、屏息凝聽:

「最重要的是什麼? 當諮商技巧不再那麼重要了,那對諮商師來說,最重要的是什麼?」我對自己的內在發出同樣的疑問,尋找著我的答案。

這一句句的問話,老師看來雲淡風輕,卻是用20年的諮商經驗得到的精華,而我們在老師的問句中激盪出各種想法,猶如大師對弟子傳道的當頭棒喝,我們恍然大悟,原來,就是如大山一般的臨在穩定,原來,一份通透定靜,才是貫穿所有諮商技巧的通則,所以,真正成就我成為藝術引導師的,除了諮商技巧的學習之外,更重要的,是向內的覺察與自我整理,而這足以成為我一生的功課。

牌卡,是這次諮商培訓的重點工具,我對牌卡的使用不多,所知的牌卡也很有限,對於牌卡所能引出的對話深度,我一開始的態度是有所保留的,我不太相信牌卡能帶出個案深度的轉變,但這次培訓大大翻轉了我對牌卡的印象,尤其在盈君老師的示範中,牌卡更是化身為一個深刻對話的催化劑。牌卡,可以只是簡單的圖片,但在懂得運用的諮商師手裡,它是進入個案內在、開啟深刻對話、使個案放掉頭腦制約、反映個案真實、帶領個案說出自己解答的一項工具,既簡單、又不失深刻,只要你學習了如何運用它,接下來,各式牌卡都是你通往個案內在的任意門!

課程中額外的收穫,來自於靜心與學員間的互動,這些,都讓我真實地照見自己。從一早的靜心活動開始,我有意識地讓自己放掉抓取、比較的心,告訴自己要融入團體的流動,支持彼此的學習,每次的靜心都是讓自己再次歸零,然後由心出發,讓自己有更多真誠的表達,靜心帶出了自己的感恩及更高的頻率。這時,聆聽的品質與以往不同,以前的聆聽,總在專注的表象之下帶有許多的批判,靜心過後有意識地給出高品質的聆聽,是可以帶著微笑收納進大家的各種狀態,但這需要極大的專注,有時我也不自覺又落入舊有的批判模式,或心識散漫的神遊,我想,專注的諦聽應該是引導師一輩子的練習功課吧!

在這樣的工作坊中,自己的狀態如何,都如實地呈現在與夥伴的互動之中,一點都隱藏不得。如同金三角練習,我驚訝地發現,這裡面有好多豐富的面向及人性,僅僅是遊戲中的簡單規則,我們也玩出了很多版本及引出各種反應,同樣的刺激為什麼引發不同反應?如老師所說的,因為過去種下的種子 / 業 / 過往經驗的制約,導致每個人的詮釋及反應不同,我也看見自己的慣性:

1. 相當守遊戲規則 2. 我守了遊戲規則,我就不會覺得需要為夥伴做更多,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表現負責。所以,我會在自己的狀態裡,不想回應就不回應,要提問,我就會堅持一直提問,因為這樣我就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,當我聽到有別組夥伴分享自己會貼心想解除同組夥伴的尷尬或焦慮,我覺得這對我是相當有趣的發現,因為我在遊戲規則之外向來不會想要做更多。每個人的反饋,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自己,也映照出別人,我感謝夥伴誠實的分享,我也接納我一向以來的狀態,沒有對錯的二元。若是沒有其他學員一同在此的互動,光是自己關門練功讀書,恐怕難以看見自己的盲點,這就是培訓課程的珍貴之處,將相同興趣的夥伴聚首一堂,彼此扶持、照見、鼓勵彼此,還有什麼比這更難能可貴?

另一項可以反映出自己的,就是與個案的互動。在第三天的課程中,我們有模擬考與畢業考,都是必須與夥伴兩兩一組,真實扮演引導師為夥伴生命問題疏導、引導他們找到解答。在我的畢業考中,我自覺相當流暢並稱職扮演引導師的角色,沒想到老師的評語,一語點出我的盲點,「你去想想,引導師與學校老師有什麼不同?」我的引導之中,帶有我原本職業的影子—學校老師,我對待個案,就像老師對待學生,原本,我想不出有什麼不妥或不恰當之處,幾經思考,我在回憶中搜索出我曾收到類似的評語,我的瑜珈培訓老師也曾對我說過,「身為瑜珈老師與學校老師是很不同的,你必須轉換一下方式。」我才知道,原來,我帶有太重的學校老師身分的制約,在角色的轉換上,我不自覺都帶有教師的影子,而那種教師,是以自己全知的身分,凌駕於個案之上,企圖以權威去影響個案說出對的答案,而引導師的角色,會是對尊重生命、知道個案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,在對生命的理解上面,引導師與個案是平等的。若我繼續帶著學校教師權威的影子,個案在我面前,如何領悟到他自身有為自己生命找到出口的能力?個案不需依賴引導師,引導師必須引導個案看見他自己的力量。因此,學習更柔軟謙卑,才是引導師引導生命的起手式。

這三天的培訓,就像是一場生命的洗禮,我們好似去學習技巧,但其實我們是去體驗生命,深度進入自己的生命,然後未來才能走入他人的生命。對這場培訓,我充滿了感恩,感恩讓這次課程發生的所有助力與人,也感恩所有的夥伴,我也感恩自己的用心參與。用心,會是讓生命更好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