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081226_10152915151217763_3740370915974663930_n 11081112_10152915151417763_7412082414388977232_n

 

做諮詢工作十多年來,發現也帶領過許多個別工作的個案,也經常帶領課程工作坊。

我發現,真正能夠開啟這個改變的鑰匙,是在課程當中!做再多的諮詢,老師給你再多的協助,都比不上一次自己親身真實的體驗,去經驗這種體驗,對自己的幫忙是最大的!

我上過哈科米第一階段的四個課程裡頭的其中三種課程,真的非常非常能夠感受進入深層的體驗與內觀覺察,對於穩定自己的能量,有非常大的幫助。
歡迎大家一起進入哈科米的世界。

我很喜歡這位學員分享的,也分享給大家:

來自北京的哈科米分享

鄭磊是台灣哈科米在中國的好朋友,他慷慨的與我們分享哈科米對於他的影響!

5月中旬,我又參加了一次“哈科米”第一階段的個人神采系列工作坊。工作坊主題是“愛的同在”和“非語言信息覺察”,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參加同主題的工作坊了,可是我卻沒有感到一絲的乏味。因此,我開始覺察到自己已經成為了“哈科米”的追隨者,說得潮點,就叫“米粉”吧。

之所以認定“哈科米”的道路,是因為它真實地改變了我。一個人改變自己的前提是認識自己,而“哈科米”原本的意思就是:你是誰。如果硬得把“哈科米”歸到哪門哪派,我只能憑藉自己的體驗,勉強認為它是一種身體、情緒取向的人本主義療法。當然,“哈科米”當中還結合了存在主義、格式塔、神經科學,乃至道家、禪學等東方思想。我個人相當喜歡其中東方的部分,一方面是因為親切,學起來得心應手;另一方面是敬佩“哈科米”的創始者朗·克茲博士不但能深藴東方智慧的精華,還能創造性地透過一個個的小練習,使得學員們感受到這些智慧。

坦率的說,我是一個容易在關係中犧牲自己界線的人。當然,這是在不斷地體驗着“哈科米”的過程中領悟到的。起初,進入“內在平靜”的狀態後,我只能感受到身體特別的疲勞,感到睏乏,哈欠和眼淚不斷。之後,順着貝老師的指引,我開始嘗試着對自己產生好奇,為什麼我會這麼疲倦?是我休息得不好嗎……還是工作太多——我漸漸地開始和自己進行深度的聯結。隨着聯結的加深,我開始越來越多地感受到身體向我發出細微的信號,有來自身體的,如:痠痛、疲乏、顫動……;有來自情緒的,如:鬱悶、茫然、哀傷……;還有來自思想的,像草原上的昆蟲,一會兒鑽出來,一會兒飛出去,飄忽不定——最後,答案像是被沖泡的茶葉,一陣無序的翻騰之後,慢慢地沉澱下來:“是的,是因為我做了太多的事:週一到週六的工作,下班後還有各樣的安排,週一是參加精分小組,週二是帶領‘親密之旅’,週三是帶領析夢小組,週四是帶領讀書會,週五是參加亞隆小組,週日上午還要去教會服侍……”。平時我似乎都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的時間安排,只是覺得自己喜歡,或者朋友需要,可是從來沒有考慮這些活動會給自己身體帶來多大的負擔。

突然,又一個閃念:我為什麼不能從這些活動中抽身呢?

因為朋友們的需要令我很難拒絶。

為什麼我這麼難以拒絶朋友,而寧願苦待自己呢?

因為失去關係會令我感到更強烈焦慮。

關係對我而言意味着什麼?為什麼我會對關係如此在乎?

因為……

這一個個的問題並不是來自於自我分析。在整個過程中,我完全沒有刻意地扮演一個偵探順着種種線索去分析。相反,它們一個個地在我的腦中自動的呈現和展開,彷彿是在美術館的長廊上欣賞一套連貫主題的作品。最終,一副畫面——我的家庭曾經的一段艱辛——呈現在我面前,那便是答案,是我經驗的一部分,是我存在的一部分。

我始終記得貝老師在上課時引用的榮格的那句話:那些未被我們覺察的模式,我們將其稱作命運。是的,通過“哈科米”,通過進入內在平靜,通過與自己深度聯結,通過對自己各層面的細緻覺察……我在逐漸的改變。

我喜愛改變,就像在炎熱的夏天,跳進游泳池一樣。

我想,如果有時間,我還會繼續寫下去。在此感謝你們給我帶來了“哈科米”!

 

課程相關連結(即將開班)

Hakomi 哈科米_非語言訊息覺察 / 貝雋文老師

台灣哈科米中心Taiwan Hakomi Center (粉絲專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