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一篇胡因夢老師的博客文章,說得真好阿!

原文出處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a2119e10102du1m.html

徹底擁有,才能放下

摘自《無可摧毀的純真》–鑽石途徑系列之四

學生:你剛才提到放下防衛性是多麼恐怖的事。這使我想起了馬斯洛的《存在心理學》(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)所提到的需求理論。他談到一個人只有發展出了強而有力的人格之後,才能真的自我實現,而這是必須在成長的歷程裡有過被愛經驗才辦得到的。我在想,如果一個人從未得到父母的關愛,似乎很難放下對愛的需求,所以是否該先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內在力量,才能放下對愛的需求?我們似乎得同時進行兩件事:一是發展出健全的自我,另一個是要放下自我。這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兩種方向。

 

阿瑪斯:

看起來的確很矛盾。沒錯,人必須先進行各個面向的發展,但這種發展其實是在原地跑步——我們自以為已經達成了什麼,獲得了一些東西等。雖然我們必須發展不同的面向以滿足各式各樣的需求,但如果能在更大的宏觀視野下完成,就比較不浪費時間,也比較有效率。

一個從未感受過愛的人,的確很難放下對愛的需求,而一個體驗過愛的人,則比較容易放下對愛的需求。

如果一個人已經徹底認識了愛,而且體現了愛,接下來的步驟就是要放下它。這是很自然的發展過程。同樣地,各種層次的自我了悟,也就是一種實現腦中理想的過程。你會去實現愛,實現快樂,達成一些成就等。

每當你徹底實現了某件事的時候,就會發現那隻不過是腦子裡的一個想法被完成了,但在這之前是不會有這種體認的;只有當你徹底擁有某樣東西時,才會發現那只是一種想法被完成了。一旦發現那只是個想法罷了,噗!它瞬間就消失了。接下來你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,於是又會去實現它。當你徹底擁有它的那一刻,它就像幻像一樣,突然消失了。

因此,你對愛的需求一旦消失,自然會成為愛的泉源,甚至連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將它展現出來。人既要發展自我,也要解脫自我。發展或實現自我,就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活動——它們是同一件事。你必須先實現自我,才能超越自我。舉個例子,當你發現你就是真我時,也會在那一瞬間超越你的真我,因為已經擁有了它,就不再需要它了。這便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——當你還未擁有某個東西時,自然會渴望或是去追求它,但徹底獲得它的那一刻,就不再需要它了。其實說你不再需要它是不正確的;你會覺得它不再那麼重要了。你發現那只不過是頭腦裡的一種想法罷了。

這整個滿足需求的過程,跟解脫自我的過程是相同的。從表面上看來,它們好像有矛盾,其實是同一回事。假如我說你必須放下心中的慾望,那麼你該怎麼辦?你不會只是在嘴上說說就算了,你會去實現這些慾望,徹底了解它們,然後放下它們。以我看來,除了徹底滿足慾望之外,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。

完整的自我了解和自我實現會帶來超越自我的機會,讓我們更能意識到存在本身。你必須徹底擁有自我之後,才能放下自我;你必須徹底擁有意志力,才能放下意志力。你無法在欠缺愛的情況之下放下愛。這便是洞察和自我揭露的整個過程。如果你記得自我實現同時也是一種失去,一種超越,就不會那麼痛苦和受挫了。

認為自己必須實現了愛之後才能擁有愛,必須實現了自我之後才能擁有自我,必須實現了慾望之後才能擁有快樂,就會在過程中感到失望。在實現某個願望的那一刻,你已經失去了它,這便是實相在我們身上開的一個大玩笑。

我們渴望它,必須擁有它,但是當我們得到的那一刻,它已經消失了,這樣才能預留空間來揭露更深的實相。如果不知道實相會以這種方式發生,便可能對上帝憤怒和失望:“這太不公平了!我已經努力了這麼多年,最後終於感受到快樂,但它卻不見了。”如果我們知道這是成長最自然的過程,如同果子從花里面長出來一樣,就不會對失去花而感到失望、憤怒或受傷了。

把花放掉,才能擁有果實;你必須脫離自我實現的繁花,才能擁有實相這個鮮果。如果能從實相的角度來看世界,才能了解破幻的必要性,但如果從世俗的角度來看,卻會因為得失之心而無法認清實相。從無心的角度來看世界,才能認清既無得也無失——我們只是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真相罷了。發現和穿透自己的過程,乃是要變得愈來愈赤裸,直到光著屁股坐在冰塊上為止。然後你就會直接受到實相的刺激——不是經由頭腦,而是經由你的屁股。只要你是透過頭腦在認識實相,就必定是老舊的概念,但是光著屁股坐在冰塊上面,卻會體認到沁骨的寒意。那時你就不再向後看,也不再自我反映了。

放下心智活動意味著失去內在的方向。這代表徹底迷失方向。你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,也不知道該發生什麼,更不會去設想將要發生什麼。你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或怎麼去做,你只是完全接受那種迷失的狀態。如果你的心中有任何方向或偏好,便仍然停留在心智的次元里,而那決不是一種天真的狀態。天真的意思就是什麼都不知道;你是完全敞開的。這時任何事都尚未發生。